◇2021年3月7日,习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结合青海优势和资源,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体现本地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锚定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目标,青海不断加强政策支持引导,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支撑清洁能源装机规模高速增长,以技术创新引领清洁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推动清洁能源产业链条向上下游高效能延伸。
◇在清洁能源产业发展中,青海的新能源占比较高,在全国率先构建起新能源装机、发电量占比均为主体的“双主体”发展格局。
◇目前,青海电网与西北主网联络通道增至7回,已形成东接甘肃、南联西藏、西引新疆和直通中原的交直流多端枢纽型电网,送、受电能力均超过千万千瓦。
◇为进一步实现新能源电站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青海通过将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融合创新,探索“无人值班、少人值守”的新能源电站运行模式。目前,青海已有458座新能源电站实现远程集中监控。
◇“抽蓄电站是目前最有效、最成熟的储能方式,100万千瓦的抽水蓄能可以支撑400万千瓦的新能源发电。”
◇目前,在青海投产的新能源制造企业超过40家。其中,全国排名前十的光伏制造企业中有5家在青海落地项目。
广袤的荒漠戈壁上,一排排蓝色太阳能电池板铺陈绵延,在阳光照射下宛如波光粼粼的“海洋”;
跨越雪山草原,一座座输电铁塔架起纵横交错的输电线,连接柴达木盆地井然有序的风力发电场方阵,串联黄河上游梯级水电站,伴随黄河奔流的方向一路向东,延伸至中原大地……
作为长江、黄河、澜沧江发源地,青海省水电资源得天独厚。地处世界第三极,空气洁净、太阳辐射强,青海拥有规模化开发光伏发电的先天优势。气候干燥、多风少雨、沙漠戈壁荒漠多,超过10万平方公里荒漠化土地可用于大规模光伏和风力发电,青海是我国构建新能源场站的优选之地。
2021年3月7日,习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结合青海优势和资源,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体现本地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2024年6月19日,习在青海考察时指出,青海承担着维护生态安全的重大使命,产业发展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着力培育体现本地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有效集聚资源要素,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
2021年8月以来,青海省与国家能源局先后三次召开共建机制协调推进会,联合印发、出台《青海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行动方案(2021—2030年)》等政策文件。
锚定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目标,青海不断加强政策支持引导,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支撑清洁能源装机规模高速增长,以技术创新引领清洁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推动清洁能源产业链条向上下游高效能延伸。
截至6月30日,青海省电源总装机5772.86万千瓦。其中,清洁能源装机为5383.72万千瓦,占总装机的93.26%,清洁能源装机占省域电网总装机的比例居全国第一。
在清洁能源产业发展中,青海的新能源占比较高,在全国率先构建起新能源装机、发电量占比均为主体的“双主体”发展格局——风、光等新能源装机达3974.07万千瓦,占总装机的68.84%,在全国率先实现新能源装机占比超六成;2023年,青海新能源年发电量452.95亿千瓦时,发电量占比为45%,在全国率先实现新能源成为发电主力,2024年一季度,这一数据攀升至51.3%,占全省总发电量的“半壁江山”。
充分挖掘“水丰、光富、风好、地广”的资源禀赋,青海推动形成以水电为支撑、多种能源互补协调发展的能源结构,构建起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的新型电力系统。
快速搭建清洁能源产业基地架构。202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以沙漠、戈壁、荒漠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规划布局方案》,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戈壁基地、柴达木沙漠基地纳入国家新能源发展战略布局,分别规划建设新能源电站3250万千瓦和6000万千瓦。
“以两个千万千瓦级清洁能源基地为主,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的清洁能源产业高地架构已基本成型。”国家电网青海省电力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
围绕柴达木沙漠基地建设,当地加强新能源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衔接,先后制定《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海西行动方案》等政策规划,不断优化新能源项目开发条件,提升开发水平。
目前,柴达木沙漠基地格尔木东出口、乌图美仁、德令哈西出口等3个光伏新能源基地已成规模,柴达木盆地所在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已建成光伏、风电、储能等各类新能源装机达1871万千瓦。
“多能互补”优化能源结构。光伏和风力发电的间歇性、波动性等先天缺陷,影响电网安全和新能源消纳。“为解决这一新能源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普遍难题,青海加大水电、清洁火电等常规支撑调节电源规划建设。”青海省能源局新能源处有关负责人祝源清说。
水电方面,推动黄河上游大型水电站梯级开发,发挥流域综合调度优势,将有效提升新能源电力系统调度效能。目前,青海已在黄河上游建成投运5座百万千瓦级以上大型水电站,装机逾1300万千瓦。
2024年,黄河流域在建海拔最高、装机最大的水电站——玛尔挡水电站4号、5号机组正式并网发电;装机120万千瓦的羊曲水电站也在为首台机组并网而加紧建设。
“这两座大型水电站全部并网发电后,青海境内黄河干流百万千瓦级以上水电站将达到7座,带动新能源消纳水平大幅提升。”青海省能源局有关负责人介绍。
火电方面,青海开工建设大型高效清洁煤电项目,完成262万千瓦煤电节能降碳和灵活性改造,提升调峰调频能力,增强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水平。
风电方面,青海将风电作为电源结构优化调整的重要手段,制定以夜间出力为主的风电发展计划。目前,已建成并网风电装机1200万千瓦、纳规400多万千瓦。
电网提速促“绿电”外送。2020年,世界首条以输送清洁能源为主的输电大通道——青海至河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建成投运。投运以来,这条“绿电高速”累计向中原地区输送“绿电”598亿千瓦时,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5743万吨。
“服务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建设,近年来青海电网发展全面提速。”国家电网青海省电力公司董事长钱庆林介绍,2023年,国家电网在青投资规模超过100亿元,同比增长近30%,使青海形成了东部“日”字形、西部“8”字形骨干网架。
目前,青海电网与西北主网联络通道增至7回,已形成东接甘肃、南联西藏、西引新疆和直通中原的交直流多端枢纽型电网,送、受电能力均超过千万千瓦。青海“绿电”外送范围拓展至15个省市,北京大兴机场和杭州亚运会都用上了青海的清洁能源。
青海在省内连续6年开展全清洁能源供电实践,先后在全省范围内连续7天、9天、15天、31天全部使用全清洁能源供电,实现用电“零碳”排放。三江源地区的16个县和1个乡镇,连续100天全部使用清洁能源供电,不断刷新省域全清洁能源供电纪录。
青海积极引入和研发高科技清洁能源技术,统筹开展源、网、荷、储(氢)、绿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和装备的科研攻关和示范验证,推动清洁能源产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力促产业节能增效。2018年,国家电网青海电力成功申报工业和信息化部第一批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项目,建成了国内首个新能源工业互联网创新平台。2023年,这个平台已发展成为集数据采集、存储等为一体的省级智慧双碳大数据中心,为150座新能源电站提供集中功率预测服务,通过精确预测新能源电站的发电功率,优化电力市场交易、实现电力供需平衡,提高电力系统运行效率。
为进一步实现新能源电站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青海通过将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融合创新,探索“无人值班、少人值守”的新能源电站运行模式。目前,青海已有458座新能源电站实现远程集中监控。
2023年底,由国家电网青海省电力公司牵头完成的“支撑大型新能源基地稳定外送的关键装备及协调控制技术”项目,通过青海省科学技术厅组织鉴定。该成果的应用,将助力青海年增发新能源电量90.3亿千瓦时、减少火电标准煤消耗312.8万吨、减排二氧化碳867.2万吨。
“近年来,国家电网青海省电力公司先后承担国家级重大科技项目12项、省部级项目42项。”国家电网青海省电力公司调度控制中心系统运行处副处长卢国强介绍,青海在新能源高水平消纳、双高电网稳定控制方面的部分技术,已在西北、华北等地区大型新能源基地得到推广。
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坐落于共和县塔拉滩光伏发电园区的百兆瓦太阳能发电实证基地,是目前建成的全球品种最全、方案最多、测试分析最权威的太阳能发电户外检测实证平台。在资源和气象环境完全相同的条件下,实证基地通过对148种光伏主流技术及产品的指标进行系统应用和对比研究,选择适用于青海地区气象条件下的光伏发电设备最佳选型及设计方案。
国家电投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实证基地已联合多家业内科研机构开展科研攻关,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产学研用”相结合带动光伏发电产业优化和升级。
与这个实证基地毗邻的一大片连绵的“光伏海”,是当地一个水光互补光伏项目,蕴藏着能源高效利用的中国智慧。光伏电站发出的电,通过变电站升压到330千伏后,输送到水电站。水电站再根据相关数据调节水电“削峰填谷”,最终并网向外输送。据介绍,通过“水光互补”,龙羊峡水电站送出线小时。
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位于柴达木盆地格尔木市的闵行储能电站,是国家电网青海省电力公司创新开展共享储能应用研究中的首个“共享储能”电站。电站有关负责人申元松介绍,2018年投运以来,电站根据电网通道利用情况和用电负荷情况灵活进行充放电,实现随充随放。随着技术进步,未来将有望实现两充两放,效益可期。
伴随青海新能源规模化发展,储能技术多元化探索不断延伸,电网系统对新能源发电的承载和调节能力逐步提高。由于可以保障新能源发电稳定性和可靠性,储能技术的创新发展可以促进清洁能源大规模接入和应用,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抽蓄电站是目前最有效、最成熟的储能方式,100万千瓦的抽水蓄能可以支撑400万千瓦的新能源发电。”青海哇让抽水蓄能公司董事长李海峰表示,在青海发展的各种储能形式中,光热、电化学和抽水蓄能等储能形式已经迈向产业化。
青海省能源局有关负责人介绍,青海已建成国内首个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共享储能市场化交易平台,投产运行50万千瓦电化学储能。2023年8月以来,先后有同德、哇让、南山口3座共760万千瓦抽蓄项目核准开工。
目前,青海储能产业装机规模54.63万千瓦/84.4万千瓦时,预计今年可新增并网装机超200万千瓦。“十四五”期间,青海省规划建设新型储能装机超过600万千瓦。
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为青海清洁能源全产业链发展带来机遇。为形成与地区能源结构相匹配的特色产业布局、产业结构,青海加大产业政策引导,推动清洁能源产业链条向上下游延伸。
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吸引上游制造业集聚。充分利用清洁能源的低碳、低价优势以及光伏应用市场巨大潜力,青海积极吸引多晶硅、单晶硅、光伏组件、储能材料企业落户。奇异果体育
在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南川工业园区的“光伏锂电一条街”上,丽豪、天合光能、比亚迪、泰丰先行等光伏、锂电池制造企业,形成了完整的清洁能源制造产业链。
沿着“光伏锂电一条街”前行,一组高度近百米的精馏塔和球罐映入眼帘,这里是2021年引进的青海丽豪半导体材料有限公司的一处硅材料加工基地。该公司在短短两年间完成投资110亿元,建成年产15万吨的多晶硅项目。
在公司副总经理贺秀才看来奇异果体育app官网,企业持续投资发展的动力,一方面来自产业发展形成的集聚效应,另一方面也源自青海当地的清洁能源优势带来的“绿电产品”的广阔前景。
与丽豪不同,天合光能正在“光伏锂电一条街”打造青海基地超级工厂,一家企业就能实现从拉晶、切片、电池到组件的光伏制造全产业链生产。
“青海基地是集团完善全产业链的开始,在多方面具备天然的地域市场优势,将为青海光伏产业强链补链提供有力支撑。”天合光能全球产品副总裁、青海大基地负责人仝斌介绍,企业一体化全产业链项目整体规划,实现了从工业硅、多晶硅,到拉晶、切片、电池、组件以及辅材“全覆盖”。
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南川工业园区管委会主任周有德介绍,依托绿色能源布局绿色产业,园区规上工业总产值由2020年的89.6亿元增至2023年的54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由23.6亿元增长至138亿元。
目前,在青海投产的新能源制造企业超过40家。其中,全国排名前十的光伏制造企业中有5家在青海落地项目。2023年,青海多晶硅、单晶硅的年产量均超17万吨,光伏组件产量超36万千瓦;2023年,全国外贸“新三样”中青海占了两样,太阳能电池和锂电池出口量同比分别增长2倍和3.6倍。
“绿电”赋能绿色算力“新赛道”。青海具有开发大规模算力基础设施的冷凉气候先天优势。在绿色能源支撑下,青海在全国率先建成省级智慧双碳大数据中心、全清洁能源电力可溯源的绿色数据中心和清洁能源供电感知平台,聚力开辟一条清洁能源与绿色算力融合发展“新赛道”。
在中国电信青海公司创新打造的100%清洁能源可溯源绿色大数据中心,一台台服务器高速运转,这里正在承接越来越多来自全国各地的算力服务。
据了解,该数据中心已实现“零碳”目标,年减碳量30万吨;电能利用效率(PUE)已降至1.2以下,距离“1”的理想水平越来越近,绿色化程度越来越高。
青海省数据局局长靳力介绍,截至今年6月,青海在用在建数据中心总规模达到5.35万标准机架,较去年底增长53.3%。眼下,青海亿众大数据中心、青藏高原生态大数据中心、中国联通三江源大数据中心(二期、三期)、无锡超算青海大学分中心等一批重大项目落地建设,“绿色算力”产业正加快布局发展。
根据《青海省绿色算力基地建设方案》,到2025年,基于清洁能源的通算、智算、超算协同发展的多元绿色算力供给体系全面形成,青海全省数据中心标准机架规模将超过10万架,上架率达65%以上。
2024年,是能源安全新战略提出十周年。青海省委书记陈刚表示,青海将用足用好与国家能源局的共建机制,加快构建清洁能源发展规划、政策、基地、项目、企业一体化推进格局,着力破解电源结构、网源时空、生产消纳、储能周期、价值价格“五大错配”问题,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青海特色的清洁能源高质量发展道路。(记者 陈凯 骆晓飞 解统强)
Copyright © 2002-2023 奇异果体育环保精工设备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备案号:蒙ICP备2021002236号-1